俞昌基
  最近看了電視中關於“棄嬰安全島”的報信用貸款道,我不由地想到了一個人。
  那是某周日下午,我與一群80後小青年驅車來到了位於奉賢區的上海廣慈殘疾兒童福利院。一走進黃牆藍頂的小洋樓,銀行利率就看到屏風上寫著一行大字:“願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鋪路石”。
  在二樓的兩大間教室里,我們見到了二三十個“折斷翅膀的小天使”。這是一群患有失明、聾啞、腦癱、先天性心臟缺損、唐氏綜合徵的殘障孤兒。兩位護工和小老師正在給小孩們洗澡,穿衣,幾個大孩子正在做游戲,看書,有花店的還在撥弄吉他,一派安樂景象。
  孫院長年近花甲,為人低調。他一臉的仁慈,被孩子們親熱地叫做“爸爸”。在老室內設計師和院長的介紹中,我們大致瞭解了福利院的創業和發展。
  原來院長的母親劉勇志女士是香港的一位永慶房屋珠寶商、基督教信徒。新中國成立後,她放棄了在香港的事業,回大陸追隨宋慶齡主席從事慈善工作。1998年,老人離世前立下遺囑,將她的全部遺產用於慈善事業。
  孫院長為了實現母親的遺願,毅然辭去了公務員這個“金飯碗”,在郊外購置了田地,創辦了一所純私人性質的公益福利院,並且從江西老區接來了幾十個病殘孤兒;而他就成了日夜守護孩子們的“爸爸”。
  當然,這個“爸爸”可不好當。這群孩子最小的才兩歲多,大的也就十多歲。一個“爸爸”帶著一群小老師和護工要管這麼多殘障孤兒的吃喝拉撒睡,還有學習和教育,最難的是求醫問藥,住院治療。為此,“爸爸”經常睡在福利院里,半夜還要起床給幾個患病孩子吃藥換藥。他的妻子看到丈夫這麼辛苦勞累,不久也從香港趕來,當了這一大群孩子的“媽媽”……
  十五年來,福利院前後收養了八批、共140多個孤兒,沒有出過一次事故。院長說:“按照合同,孩子年滿16周歲就必須送回原地。這對孩子和‘爸爸’‘媽媽’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生死訣別,畢竟朝夕相處十多年了,情同骨肉。尤其是一些智力低下的孤兒,還以為是‘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大哭著賴在地上,死活不肯離去……後來,院長與有關部門商量,修改了合同;併在花園裡建造了一間烘焙房,請來了專業麵包師,培訓幾位年滿十六的孩子做不加添加劑的糕點,“爸爸”給孩子們發工資。這樣,既解決了孩子的就業,又能“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了。“爸爸”真是用心良苦啊!
  十五年來,孫院長的獨生女兒耳濡目染父母的感人事跡,也漸漸把自身融入了福利院。她經常利用節假日,以“大姐姐”的身份為孩子們彈琴,教他們唱歌,還幫助阿姨做護理。長大後她成了畫家,還將自己辛勤創作的20多幅油畫拍賣,把一二十萬善款捐給了慈善事業。
  十五年來,福利院得到了市區各級慈善機構的大力支持,還有很多社會團體和大學中學都有各種形式的“愛心助殘活動”,經常還有市民家庭捐贈呢。
  一個月以後的某個晚上,我打電話與孫院長聊天。他興奮地告訴我:“那個無肛門孩子的第三次手術終於成功了!真要感謝上海兒科醫院的畢醫生和董主任……”他還說這次手術費很貴,是他遠在美國的舅舅舅媽資助的。
  我們聊了沒一會兒,電話里傳來了孩童的哭叫聲:“爸爸!爸爸!”院長抱歉地對我說,他在福利院,有孩子在叫他,就掛斷了電話……
  哦,“爸爸”的事業是沒有休息,也沒有句號的呀!  (原標題:“爸爸”的事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norvxnku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