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咖啡機積慶里一縱八橫的小巷子,當年曾經是日軍慰安所的所在地記者傅克強 攝
  本報訊(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劉黎軍)台北婚禮顧問日前,武漢市文史館專家調研漢口積慶里日軍慰安所舊址,呼籲保護利用舊址。
  漢口積慶里為一處具有近90年曆史的漢口近代城市“聯排式”住宅區,面臨中山大道,與南洋大樓相鄰,由1條主巷道和8條橫巷交錯而成,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1938年,武漢淪陷後至日軍投降,日軍曾在這裡設置慰安所長達餐飲連鎖總部設備7年之久。
  日前,記者隨專家前往舊址調研看到,這裡竹北售屋仍保留著厚重而斑駁的朱漆木門,門楣上方的三角形裝飾圖案、老式百葉窗及樓內尚存的木製臺階隨處可見,但舊址保護現狀堪憂:不少房屋牆壁磚面已因嚴重風化而裸露,出現剝落和裂縫;巷道內,老化的各種電線密密麻麻纏繞在一起,浴室、髮廊、小商鋪,隨時可引發火災。
  因牆體日漸坍損,化療飲食禁忌牆面剝落,居住在積慶里26號的楊老人不得不把家裡的牆體全部用紙糊住。積慶里5號的宋老人在此住了40多年,她對住房的安全非常擔憂:“再不徹底修整,房子就要垮了!”
  市文史館館長吳勝家介紹,根據在臺北“國史館”發現的日本戰時檔案,1939年武漢地區有記錄的慰安所有20處,最多時達60多處,積慶里慰安所是慰安婦相對集中的一處。當年,這裡的慰安婦人數接近300人。
  6年前,市文史館曾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調研,針對舊址失修的現狀,呼籲對舊址進行保護。2010年,文史館相關專家提出將舊址申報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整體保護和利用,但此事至今無下文。
  市文史館員、黨史專家周斌認為,作為典型的武漢近代民居建築群,積慶里經歷了近代武漢的滄桑,留存了武漢抗戰、武漢解放戰爭時期的記憶,與漢劇的發展也有密切關係。
  面對積慶里日益破敗的危險,專家們呼籲:必須儘快對舊址進行搶救性保護。
  “活字典”徐明庭回憶 慰安所入口日本憲兵日夜把守
  當年積慶里日軍慰安所的“入口”如今正對著車水馬龍的中山大道,與馬路對面的前進二路路口隔街相望。
  “我小時候常經過這裡,當時門口總站著兩名日本憲兵。”參與調研的市文史館員徐明庭老先生年近九旬,從小在漢口長大,被稱為“武漢活字典”。他說,外人無從瞭解裡面的情形,日軍投降後,許多慰安婦從裡面逃出來,人們才弄清裡面究竟是怎麼回事。
  徐老說,抗戰勝利後,有不少朝鮮慰安婦留了下來,並與當地工人結婚成家,一直生活在武漢。 近10餘年來,徐明庭先生接待了數批來自韓國、朝鮮的媒體,他們來漢尋訪慰安所舊址,尋找當年的朝鮮慰安婦。徐老透露,當年的朝鮮慰安婦還有人健在。(記者蔣太旭通訊員劉黎軍)
  武大教授發現漢口慰安所史料新證據
  近日,市文史館員、武漢大學教授田子渝向記者展示了他從日本發現的兩本史料《武漢兵站》和《漢口慰安所》,書中披露了1943年漢口積慶里慰安所方位圖、示意圖等影像資料,成為日軍在漢設置慰安所的新證據。
  田子渝教授介紹,這兩本書為其在日本搜尋抗戰史料時發現,分別由侵華日軍武漢兵站副官山田清吉和漢口積慶里日軍慰安所軍醫長澤健一撰寫。《武漢兵站》由日本圖書出版社於1978年出版;《漢口慰安所》由日本株式會社圖書出版社1983年出版。兩本書共40餘萬字,記錄了積慶里日軍慰安所的始末。
  田子渝透露,他從日本共帶回了三套《武漢兵站》、《漢口慰安所》,自己留存一套,另兩套分別捐贈給了武漢圖書館和武漢檔案館。
  (記者蔣太旭通訊員劉黎軍)  (原標題:積慶里慰安所舊址破敗失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norvxnku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